发布时间:2025-09-25 浏览: 次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,他背着剑袋,步伐坚定,眼神中既有学者的沉静,又有运动员的锐利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职业击剑赛场转身投入常春藤学术殿堂的中国剑客。
2024年巴黎击剑大奖赛结束后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法国击剑界惊讶的决定:暂停职业生涯,赴美求学,坐在哥大Butler图书馆旁的咖啡馆里,他回顾那个转折点:“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巅峰期选择读书,对我而言,击剑不只是胜负,更是思维的艺术,我需要更多知识来理解这种艺术。”
费若秋轻轻搅拌着咖啡,目光投向窗外哥大著名的阿尔玛·马特雕像。“在法国训练和比赛时,我经常思考击剑背后的哲学、历史和动力学,这种好奇心最终引领我走向学术道路。”
申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白天坚持训练,晚上熬夜准备申请材料,他回忆道:“那段时间比备战任何比赛都艰难,SAT考试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,特别是阅读部分。”他笑着补充:“但击剑教会了我坚持,每一剑都需要精准和耐心,考试也是如此。”
哥大招生办公室对这位特殊申请者印象深刻,不仅因为他在国际击剑赛事中的辉煌成绩,更因为他文书中所展现的思考深度——他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击剑技术与现代数学的关系,这让招生官看到了一个运动员之外的思考者。
大学生活对费若秋来说是全新的挑战,他选择了应用数学与欧洲历史双专业,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,周一、周三早晨是微积分和欧洲近代史课程,下午则是在哥大击剑馆训练;周二、周四安排更为紧凑,还包括担任本科生研究助理工作。
“时间管理是我必须掌握的技能,”费若秋说,“就像在剑道上需要判断时机一样,学习也需要精确分配每一分钟。”他展示了自己的时间表,上面密密麻麻却有条不紊地标注着各项安排。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詹姆斯·沃森评价道:“费若秋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氛围,他不仅技术精湛,更能从理论角度分析技术动作,他经常向队友解释某个步伐的物理学原理或某个战术的历史演变,这让整个队伍的训练更加科学化。”
在费若秋看来,击剑与学术有诸多相通之处。“击剑需要快速决策和模式识别,这类似于数学问题解决;而历史研究则需要像分析对手一样剖析史料,寻找隐藏的模式和联系。”
他正在进行的独立研究项目正好结合了两者:通过数学模型分析18世纪法国击剑大师拉布瓦西耶的教学方法。“拉布瓦西耶的战术超前于他的时代,我希望通过现代数学工具来解析他的教学体系,这或许能帮助当代击剑训练。”
费若秋的欧洲历史教授安娜·贝尔蒙特表示:“费若秋带来了独特的视角,他能够将身体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,这种 embodied knowledge(具身认知)正是当代人文研究的前沿方向。”
作为一名中国出生、法国训练、美国求学的击剑运动员,费若秋对不同击剑文化的融合有着深刻体会。“中国击剑强调纪律和技巧,法国注重艺术性和战术,美国则更侧重竞技性和创新,每种传统都有其价值,我的目标是取各家之长。”
他正在组织一个跨文化击剑研讨会,邀请来自中、法、美的教练和运动员交流。“击剑是一项全球性运动,但不同国家的训练方法交流还不够,我希望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。”
费若秋还经常与哥大的中国留学生分享经验。“许多中国学生有出色的学术能力,但不太参与体育活动,我想告诉他们,体育与学术并不矛盾,反而可以相互促进,击剑教会我的专注和策略,使我的学习更有效率。”
对于未来,费若秋计划完成学业后重返赛场,但这次带着更丰富的知识储备。“我希望能参加2028年奥运会,不仅是作为运动员,更是作为一名击剑研究者和推广者。”
更长远的梦想是建立一所融合体育与学术的击剑学院。“现代击剑训练需要科学支撑,需要人文滋养,我希望未来的击剑运动员既能掌握精湛技术,也能理解这项运动深厚的文化底蕴。”
费若秋的队友、哥大击剑队队长迈克尔·陈说:“他改变了我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,我们看到他如何在图书馆钻研到深夜,第二天又在剑道上完美发挥,他证明了追求卓越不止一条路径。”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剑袋和书包,准备赶往下一场训练,在哥大这片知识的沃土上,这位旅法剑客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——一步一剑,一书一剑,在攻守之间寻找平衡,在学术与体育之间搭建桥梁,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却已经向我们展示: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卓越之路从来多样。
搜索